主動──大事由小事組成

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生謝漢明



「我叫謝漢明,是香港科技大學三年級學生,讀的是機械工程學。」

初次面對鏡頭的謝漢明,不是那麼適應,燈打在他的臉上,能清晰看到他的額頭一下子冒出了不少豆大的汗水。剛開始拍攝沒多久,就要停下來抹一把汗。僅僅怕羞和不太善於辭令這一點來說,謝漢明這名小夥子很符合一般人對於理科學生的印象。

謝漢明在香港科技大學讀了三年的機械工程學,離畢業還要一年,他報名參加了2015年的「滬港明日領袖實習計劃」,被指派到上海一家工程顧問公司實習。

再見已是新上海

「我第一次來上海」,對於謝漢明的不少同學而言,此次到上海實習,也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到上海。而謝漢明的說法卻是:「我已經十年沒來過上海了。」

已經十年沒有踏足上海──這句話聽上去有種與他年齡不符的滄桑感,然而十年前,當他還是小學生的時候,謝漢明確實每年都會往上海一次──更確切來說,應該是「回」上海一次,因爲上海是他媽媽出生和長大的故鄉。

儘管如此,他對現今上海的認識,並不比那些第一次來上海的同學多很多。其實,十年不見的上海,對於他來說,是一個新的,同樣陌生的城市。「小時候來上海,感覺上海和香港的差距很大,現在已經幾乎沒甚麼差別了。我記得那時浦東陸家嘴就只有一座東方明珠電視塔,後面是一大片未開發的空地,長了野草,現在已經高樓大廈林立。」他繼續說,「我媽當年從上海到香港定居,當然是因爲覺得香港要比上海好很多,但現在她也覺得兩個城市已經差別不大。以前她會跟我提起上海老家的事與物,到現在她已經不提了,感覺已經不一樣。」

「這甚至是一個比香港更好的城市。我將來很有可能到這裡來發展自己的事業,我相信其前景。」謝漢明對上海讚不絕口。當年母親離開上海到香港,追求更好的生活,如今他心生到上海發展的念頭,是為追求更好的明天。

實踐中累積知識

「在工業發達的國家讀機械工程,如英美大國,實習的機會比較多,但在香港,就比較缺乏這樣的實踐機會。」謝漢明感慨道,「很多同學到了暑假仍找不到相關的實習或兼職工作,只能到零售業兼職。」

據謝漢明所說,香港科技大學的機械工程學課程著重於理論的灌輸和分析能力的訓練,當初選擇讀機械工程學,是因爲他覺得自己的專長在分析。三年學習下來,謝漢明腦袋裡裝滿了各種機械工程學的理論知識,然而,當他來到一個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他發現以前在學校學到的理論雖然也有用武之地,但許多細節地方所要求的技術,其實是沒有的,必須從零開始學起,比如安裝升降機、冷氣機所牽涉到的各種風火水電的知識,不同軟件的使用方法和不同的計算方法等。

學懂很實際的知識

謝漢明在上海實習的公司是上海卓展工程顧問公司,其業務涵蓋商業、工業、醫療等方面的領域。在這家公司實習,他得到參與各種工程的機會。在冷氣組時,他的同事教他如何計算冷氣機的負荷(loading),就是說啓動冷氣機需要用多少電。還有類似一間房要放多少部冷氣機,一整層的辦公室又要放多少冷氣機,都有涉及。謝漢明說,這些機會之可貴,在於所有這些他參與的工程都是真實的工程規劃,而不是像課堂上那樣憑空想像出來的。除了冷氣機的安裝工程,謝漢明也參與了升降機和扶手電梯的安裝設計工程,而「一棟大廈需要安裝多少部升降機」、「一個商場需要安裝多少扶手電梯」、「扶手電梯應該放在哪個位置」,諸如此類都是學問,謝漢明稱之爲「很實際的知識」。

在聊天過程中,謝漢明特別感謝實習公司的老闆胡總給了他很多機會去試不同的東西。他說:「我從沒想過,胡總作爲一家公司的老闆,會如此看重一個大學還沒畢業的實習生。他甚至會親自跟進我每天的工作。」

學懂許多「軟能力」

謝漢明剛到上海實習沒多久,便遇到了第一個挫折。

「同事叫我幫忙寫一份標書,然後給了一份一百多頁的樣本,讓我照著去寫。我一開始以為自己能夠應付得來,但後來我發現一份標書所涉及的東西太多了,一來我對他們投標的那個項目本身並不了解,二來我也沒學過寫標書,所以根本無從入手。」他意識到,做一名工程師,要懂的不僅是本身領域的知識,還要知道商業社會的運作;做工程師也不只是面對機械、數字,還要面對人,因此除了技術上的知識,還要懂許多「軟能力」(soft skills)。

截止日期日益逼近,謝漢明還是沒辦法完成標著學。問他事後會不會委屈,覺得同事不應該一來就給這麼難的工作。小伙子倒是謙卑,說責任在自己,在對自己能力了解不夠清楚時,不要隨便給予人承諾。

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短處

從內地同事身上,謝漢明看到自己的短處,也看到自己的長處。他發現內地同事各有所專,而他們的專業細緻程度,是他在大學所學不能及的。在技術細節上,他自認遠遠不如內地同事,但他也清楚自己將來的角色定位:「我們大學學的東西比較宏觀一點,工作後可能會往管理階層的方向發展。技術細節當然需要更專業的人去解決,但如何統籌所有範疇的東西,就要看管理層。這不是說技術細節的東西不需要去了解,因爲你了解了,一旦遇到問題,你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或者說在某個技術細節上遇到難題,才知道怎樣去給技術人員提供幫助。」

謝漢明還是合唱團的成員。合唱團的經驗告訴他:不同的人在一同做一件事,總是能產生特別的化學反應,創造出各種各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