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力──從零開始的人脈術

嶺南大學經濟系學生陳嘉



陳嘉是嶺南大學2015年負責「滬港明日領袖實習計劃」的團長,一個看上去硬朗堅強,很會爲團員著想、照顧同學的女大學生,在上海之行最後一晚舉行的歡送會上,也情不自禁地掉了眼淚。那一晚,依然忙前忙後的她,穿著一襲黑裙子,也化了妝,和平時穿得儼然一個上班族的她比起來,還是有那麼一點不一樣。她以團長的身份,代表同學上台講話時,一度哽咽得說不出話來。眼淚也許並不代表她在之前那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究竟學到了甚麼,但誰也無法否定的是,這段經歷將會成爲她人生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眼淚已經爲她作證。

零經驗團長

離開上海前的最後一個星期,是陳嘉最爲忙碌的時候,她每一天的時間好像都不是屬於自己的──每天都在準備臨行晚宴的一切,包括排練晚宴上表演的節目,製作當晚送給嘉賓的禮物。禮物並不貴重,卻是陳嘉和她的同學們一點一點親手製作,花了時間,加了心血。在最後的那一個星期,除了團長陳嘉,每一位同學都忙得不可開交,經常下班後從實習公司回到入住的酒店公寓,還要繼續忙到深夜兩三點才能上床睡覺。有時因爲要等齊所有人才能開會,當有團員要在公司加班,就可能令當晚的例會推遲到晚上九點才能開始。人人都很忙,只是作爲要負責統籌所有事情的人,陳嘉還要更忙一點。

一個多月下來,陳嘉幾乎已經習慣了這樣比學校裡更爲緊張的生活。其實,在此之前她從沒有做過類似交流團團長的工作,甚至坦承之前連開會也不懂,一切是從零開始,除了慢慢學會開會的程序,還要掌握說話的分寸,以免有時不小心把話說重了,傷到同學的心。陳嘉曾經在餐廳兼職,從中得到的經驗對於她如今擔任團長一職不無裨益:「在服務業的前線工作,讓我練就了好膽識,不怕面對各種各樣的人。而且服務行業多是團隊工作,可讓人學會怎樣和團隊溝通,有時候當然也會有爭論,但遇到過爭論,就學會怎樣去處理。」

過去雖然沒有在一個團隊裡擔當過領袖的角色,但陳嘉獲選爲團長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先是嶺南大學的老師推薦了她,因她的普通話很好,人很主動,也有親和感,這些都在實習計劃的面試中表現出來,面試官們也有信心,她會成爲優秀的青年領袖。

零工作經驗

陳嘉實習的公司,是上海奥維思。那是一家成立於1999年,只比陳嘉大五歲的公司,但如今已是內地實力最雄厚的市場營銷服務代理公司之一。在這家公司,陳嘉的職位是線下市場營銷實習生,但她並不用親身上陣走到最前線,只是在公司處理文書的工作,做幕後的支援。不過,對她來說,最缺的就是文書工作的經驗。

陳嘉一直感到遺憾的,就是她過去的工作經驗,僅僅限於零售業和服務業的工作:她曾經在一家運動裝備公司賣運動服,也曾經在一家主題公園的餐飲部售賣食品和負責收錢。這次實習,她想挑戰自己,做自己未曾做過的事。作爲香港實行三三四學制後的學生,2015年暑假是她畢業前的最後一個暑假。之後的夏天再也不叫暑假,她將結束四年的大學生活,投身社會。但直到去上海之前,她依然不清楚自己究竟更適合做甚麼工作,服務性質還是文書性質?

為工作加入趣味

以前兼職的工作雖然性質不一樣,但對於她這次在上海的實習,並非毫無幫助。她說:「以前我在餐廳工作,有些顧客並不清楚吃甚麼好,我會根據他們的要求,推薦一些菜式給他們。其實文書工作也要了解客戶的喜好,才能做出滿足他們的相應方案。」

初次接觸文書工作,對於這位喜歡外出走動的女生來說,著實感到有點沉悶。她這樣形容她的工作:「每天對著一堆數據和同事收集回來的問卷卡,每天都在重複做一樣的事情。」後來她找到一個方法,就是設定階段性目標:「第一天做100張,第二天就要做到130張,第三天做到150張,慢慢加上去。」目標催生了動力,加入了趣味性的元素,猶如在玩一個遊戲,工作效率也隨之提高。

國內手機App令人驚訝

上海的實習,讓陳嘉重新認識了自己,她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能力並不止於賣運動服和收錢,也不止於在一個團隊中充當普通的一員,同時她對內地也有了新的認識。

陳嘉並不是那種對內地毫無認識的香港年輕人。她媽媽的老家在江西,自小便經常回鄉探親,對於內地有一定認識:「內地始終仍是一個發展中的地方,許多事情還沒有香港做得好,尤其是我媽的老家,一些小鎮甚至未有甚麼發展,也因此純樸一點,但之前我去海南三亞旅遊,看到當地的發展其實已急追直上,有些地方已經很繁華。」

說到上海,最令她嘖嘖稱歎的,是當地的科技發展,在她看來,許多當地人使用的手機應用程式比香港的更爲先進:「我聽同學說,上海有個App可以邀請廚師上屋企煮食,而且價錢很便宜。」有一次,陳嘉和同學在一位Mentor家裡吃飯,那位Mentor其實也是香港人,在上海工作多年。吃完飯時間已不早,臨走前,Mentor的朋友建議他們用「滴滴打車」手機應用程式,叫一部專車過來坐回去酒店。下車的時候她發現,不用給現金,只須在手機上按一下「付賬」,就可以馬上下車離開。

國內生具國際視野

坐過一次不用付現金的的士,讓陳嘉大爲驚歎之後,內地對她的「洗禮」還沒結束。和內地大學生聊天,發現他們的思維比想象中要開放得多:「他們是不是特別忌諱政治話題?其實不是。跟他們聊政府有甚麼問題,也會說腐敗問題很嚴重。談到中國的發展,他們也會拿外國來做比較。對於有些事情,他們也會感到痛心,也期望國家能夠改變,有新的面貌。」當陳嘉和他們說起自己將會到歐洲做交換生時,馬上就有一位讀國際關係的內地同學告訴她那邊有甚麼好玩,需要注意甚麼。她說:「他們的國際視野,未必輸給香港人。」

以前在主題公園的餐飲部工作,就接觸過不少的內地自由行遊客。問她會不會因爲接觸太多,而累積了不少對於內地遊客負面的印象。她的答案令人意外,在她印象中,原來內地遊客的形象並不如傳媒報導的一樣。她說,內地遊客往往比本地遊客更寬容,有時給錯餐具,內地遊客會說不要緊,反而有些本地遊客態度就差一點。

陳嘉暫時並沒有到內地工作的計劃,香港仍是她畢業後首選的工作地點,但她也看到,就算是香港公司,很多也北望神州,對內地多點了解也是無可厚非的。她也記得出席上海的一個講座時,有位CEO說過這樣的話:「在香港賣水,一人一瓶,最多只能賣出700多萬瓶,而中國有13億人。」意即內地的市場是我們想像不到的大。

鋪開一張新的人際網絡

在整個上海之行中,最令陳嘉難忘的人是Mentor。Mentor除了帶她們去上海不同地方探索,開眼界,還不忘叫她們發簡歷給他,好留意一下公司有沒有職位空缺。除了Mentor外,一同來到上海的同學也都在這段時間,從陌生人變成了朋友,陳嘉說:「大家一起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會更加互相照顧,尤其我們四人共住一間屋子,朝夕相處一個多月,這樣建立起來的友誼更深刻一點。」

她也很相信,這次實習最重要的收穫,不是實習經驗,而是認識的人:「你不知道這群人將來會成爲怎樣的人,你也不會知道這群人的朋友當中又有怎樣的人。」新的人際網絡展開了,當中能挖掘出多少的寶藏,她還不知道,但她至少知道那裡會有寶藏。